土說 (之一)
土說 (之一) 20071006
人從呱呱落地,一直到生命結束,無時無刻不依靠「土」地,吃的是土地上長的,喝的是土地上流的,住、行也都是土地供給的,就連死了,還要回到「土」裡去。照理說,應該對土有不可言喻的親切感。可是,事實卻不然。現代人對「土」感到陌生與疏離。似乎到了忘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。

仙鶴溫酒器 及 高腳尊
每年清明節,按照習俗要上山為過世的祖先、親人掃墓。傳統的墳墓左前方(面對墳墓的右邊)必定有一塊石或磚,上面刻有「后土」兩個字。有台灣傳統信仰的人相信「土」必定有一位管理的神明,他就是「土地公」。這塊上刻「后土」的小石,就是代表「土地公」。陽世的人感念土地公照顧已過世的人一輩子,就連他過世了,還要麻煩土地公來照顧,特地立個「神位」,在每次祭墳之前,必定先祭拜「后土」,其心意即在表達「謝謝」、「再拜託」。
在鋼筋水泥發明之前,蓋房子不外如下幾種材料,石、磚、土、木、竹、草等。
石、磚、木等材料所蓋的房子,當然堅固美觀,但是材料本身所費不貲,建構技術、工資也必定可觀,絕非那些開天闢地的先民所能負荷。
竹屋、草屋幾乎不必花錢即可蓋成,畢竟只能暫時避避風雨,不能當作長久之計。
聰明的先民們馬上就想到遍地都有,不必花錢即可取得材料,工程不必專門技術也可以蓋成房子的方法。那就是用土蓋房子,台灣早年最廣被採用的模式。土是熱的不良導體,蓋成的房子夏天暑氣不易侵入室內,冬天溫暖的室溫,有厚重的土牆來阻隔外在的寒氣。是真正「冬暖夏涼」的房子,用現代話說既養生又環保,在當時卻代表貧窮二字。可見華麗不必定養生,更談不上環保。相反的,養生環保必不可與自然脫節。這種房子名叫「土角厝」,土角的意思是,土做成一塊方方角角的,像巨大的紅磚外形。
假想我們是貧窮的古人,現在要蓋一間房子,那我們要如何開始?
第一、 先選擇一塊地,要平坦的,高臺形的,還是低窪的,悉聽尊便,但要注意陽光能否照到,照的是何方向,要通風良好,有清淨的水源,避免風頭大,雨後不積水等。
第二、 把選好的地整平。最好成一塊高台地形,四周有水溝排水。量好房子的尺寸。
第三、 準備土角,以房子牆的尺寸作標準,決定土角的尺寸,土角的大小沒有定規,大約長一尺半(45公分)寬一尺(30公分)厚八寸(24公分),用木模框印製。
製作土角前必須先準備黏土(含砂量太多的土盡量避免),還要準備稻草(切成約三寸長的段)。黏土灑水泡軟後用人或牛的腳踩爛,軟硬均勻(以木模框脫模不變型為原則),灑入稻草段再踩勻,即可印製成土坯,必須日晒乾透才會有強度。(土和稻草的比例無絕對標準,草大約土的四分之一量)
需要多少塊土角的問題是可以預估的,牆的長除以土角的長,可以知道一面牆需要幾塊土角來圍,牆的高除以土角的厚可知牆高需要幾塊土角來砌,最後將兩個數字相乘,便可知道一面牆需要量。
按照劃定的位置,排放土角,最好是全部完整無缺的,土角圍成一圈,將門戶的空間留出來。第二層的土角要放在兩塊土角相接的線上,形成錯置。第三層位置同第一層,第四層同第二層,其餘類推。需要留窗的話,它的位置要預先留出來。
以八寸厚的土角,砌十一層的高度就夠了,四道牆一樣高的盒子形,就可以蓋屋頂,鋪茅草或稻草了。這樣蓋成的房子,可以在裡面快快樂樂的過幾天好日子沒問題。但到底能經過幾次颱風的考驗,就不得而知了。 (待續)
人從呱呱落地,一直到生命結束,無時無刻不依靠「土」地,吃的是土地上長的,喝的是土地上流的,住、行也都是土地供給的,就連死了,還要回到「土」裡去。照理說,應該對土有不可言喻的親切感。可是,事實卻不然。現代人對「土」感到陌生與疏離。似乎到了忘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。

仙鶴溫酒器 及 高腳尊
每年清明節,按照習俗要上山為過世的祖先、親人掃墓。傳統的墳墓左前方(面對墳墓的右邊)必定有一塊石或磚,上面刻有「后土」兩個字。有台灣傳統信仰的人相信「土」必定有一位管理的神明,他就是「土地公」。這塊上刻「后土」的小石,就是代表「土地公」。陽世的人感念土地公照顧已過世的人一輩子,就連他過世了,還要麻煩土地公來照顧,特地立個「神位」,在每次祭墳之前,必定先祭拜「后土」,其心意即在表達「謝謝」、「再拜託」。
在鋼筋水泥發明之前,蓋房子不外如下幾種材料,石、磚、土、木、竹、草等。
石、磚、木等材料所蓋的房子,當然堅固美觀,但是材料本身所費不貲,建構技術、工資也必定可觀,絕非那些開天闢地的先民所能負荷。
竹屋、草屋幾乎不必花錢即可蓋成,畢竟只能暫時避避風雨,不能當作長久之計。
聰明的先民們馬上就想到遍地都有,不必花錢即可取得材料,工程不必專門技術也可以蓋成房子的方法。那就是用土蓋房子,台灣早年最廣被採用的模式。土是熱的不良導體,蓋成的房子夏天暑氣不易侵入室內,冬天溫暖的室溫,有厚重的土牆來阻隔外在的寒氣。是真正「冬暖夏涼」的房子,用現代話說既養生又環保,在當時卻代表貧窮二字。可見華麗不必定養生,更談不上環保。相反的,養生環保必不可與自然脫節。這種房子名叫「土角厝」,土角的意思是,土做成一塊方方角角的,像巨大的紅磚外形。
假想我們是貧窮的古人,現在要蓋一間房子,那我們要如何開始?
第一、 先選擇一塊地,要平坦的,高臺形的,還是低窪的,悉聽尊便,但要注意陽光能否照到,照的是何方向,要通風良好,有清淨的水源,避免風頭大,雨後不積水等。
第二、 把選好的地整平。最好成一塊高台地形,四周有水溝排水。量好房子的尺寸。
第三、 準備土角,以房子牆的尺寸作標準,決定土角的尺寸,土角的大小沒有定規,大約長一尺半(45公分)寬一尺(30公分)厚八寸(24公分),用木模框印製。
製作土角前必須先準備黏土(含砂量太多的土盡量避免),還要準備稻草(切成約三寸長的段)。黏土灑水泡軟後用人或牛的腳踩爛,軟硬均勻(以木模框脫模不變型為原則),灑入稻草段再踩勻,即可印製成土坯,必須日晒乾透才會有強度。(土和稻草的比例無絕對標準,草大約土的四分之一量)
需要多少塊土角的問題是可以預估的,牆的長除以土角的長,可以知道一面牆需要幾塊土角來圍,牆的高除以土角的厚可知牆高需要幾塊土角來砌,最後將兩個數字相乘,便可知道一面牆需要量。
按照劃定的位置,排放土角,最好是全部完整無缺的,土角圍成一圈,將門戶的空間留出來。第二層的土角要放在兩塊土角相接的線上,形成錯置。第三層位置同第一層,第四層同第二層,其餘類推。需要留窗的話,它的位置要預先留出來。
以八寸厚的土角,砌十一層的高度就夠了,四道牆一樣高的盒子形,就可以蓋屋頂,鋪茅草或稻草了。這樣蓋成的房子,可以在裡面快快樂樂的過幾天好日子沒問題。但到底能經過幾次颱風的考驗,就不得而知了。 (待續)